7月31日大限已过,%预定利率产品已经退出市场。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何运用此前“炒停售”而从负债端涌入的增量资金仍然是个问题。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人身险行业在1-6月原保费累计收入23276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寿险18670亿元,增速为%。6月单月寿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资料图】
受益于负债端保费快速增长,保险行业可投资资金在上半年也增长17713亿元。
7月31日,广东某中型保险公司资产业务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上半年保费收入的确可以,但赔付也比较多,因此其所在公司可投资规模还是维持在3000亿左右,大型保险公司增加可投资资金会多一些。
该人士预计随着利率继续下行和资本市场的回暖,下半年可能会在权益市场方面考虑多一些。
2020年7月17日,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及风险状况等指标,明确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最高可达上季末总资产的45%。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万亿,占比%。
新增万亿资金是幸福的烦恼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为万亿元,同比增加了%,但较去年12月增加%,显示增量大部分是在今年1-6月实现,绝对额增加17713亿元。
前述保险资管人士表示,过去一年资产配置“比较难”,一边在尽可能减少非标(主要是地产类)资产,另一边其他有益渠道又很少:外币类资产收益高但是额度很小,权益类上半年表现一般没有多投,多数增量在大额存单或债券。
数据显示,在投资品种结构上,呈现出债券和其他投资占比下降,银行存款和权益类投资占比微升的状态。
截至6月末,保险资金债券投资、其他投资分别为万亿、万亿,占比分别为%、%,环比下降和个基点,而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存款分别为万亿、万亿,占比分别为%、%,环比增加、个基点。
对于上半年险资的投资结构变化,华西证券分析师罗惠洲认为,主要系在长端利率下行和保险非标投资面临的结构性“资产荒”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认为,下一步为契合储蓄型保险的发展,预计未来各险企将增加权益类资产及另类资产的投资,更好地满足负债端“高浮动”部分资金需求。作为权益投资重要的收益来源,各险资股票配置以蓝筹股为主,偏好稳健的大型企业。目前,保险资金持股比例超过10%的A股上市公司超过30家,其中以商业银行、实体经济的行业龙头企业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资金以非标资产为主的“其他投资”在6月末余额为90006亿,占比%,是仅次于债券的第二大投资品,对比去年6月和12月的数据,虽然占比下降,但是绝对额依然分别微升2000亿左右。
对此,孔祥表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额约25万亿元,另类投资累计规模约6万亿元,其中不动产投资是保险公司另类投资的重要标的之一,其收益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和资本增值。
大限之后保费未必大跌,利差损继续压顶
数据显示,寿险带动人身险在去年底开始发力增长。人身险累计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在2022年12月从4%以下,逐月提升,至2023年6月末增速达到14%左右,明显高于其他险种的增速。
仅6月单月寿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头部险企收获颇丰。公开数据显示,6月份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9%、%、%和%。
随着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陆续退出,市场担心寿险销售的大起大落。
财通证券分析师夏昌盛认为,展望后续,新旧产品切换后,代理人蓄客、适应新产品均需要时间,并且保险公司下阶段业务重心将在增员上,因此预计8月开始负债端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但无须过度担忧。
财通证券判断,2024年负债端向上趋势不变,24年Q2虽然存在一定的基数压力,但在居民财富迁移、储蓄需求旺盛+长期锁定收益的储蓄险相对优势仍然明显+绩优代理人加速企稳、优增改善+开门红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预计24年开门红及全年NBV仍有望实现正增长。
不过,即便预定利率从%降至3%,保险公司利差损情况并未完全消除。
国信证券孔祥认为,从长期来看,行业竞争赛道的改变叠加政策引导将持续助力人身险企有效控制利差损,优化负债端成本管理。随着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不同于传统单一保障型产品,以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为代表的投资属性更强的储蓄型保险产品通过“低保底+高浮动”的形式与客户共担投资风险,进一步减小利差可能带来的损失。
对于险企本身的估值,7月31日,中金公司发布观点认为,对于宏观环境的悲观情绪影响下,年初至今的(险司)新业务表现并没有被合理定价。资产端的悲观预期包括对长端利率及股市的预期,当前“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预期下后者改善可期,保险行业有望乘势而上。
(文章来源:财联社)
Copyright @ 2008-2015 www.news9.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投资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浙ICP备2022016517号-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刊登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请联系qq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