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中国的一种传统名瓷,自14世纪以来一直占据着中国瓷器的主流地位,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青花瓷作为贸易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地,一度被欧洲的贵族疯狂追捧,拥有一件青花瓷甚至是富有和高贵的象征。时至今日,青花瓷依旧随处可见。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资料图】
2023青花瓷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青花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深深地根植于民间,青花瓷的民俗艺术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式。民俗文化为青花瓷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反之,青花瓷为民俗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提供了重要途径。中国古代就出现了民俗的概念,一般表示民间的风俗习惯,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中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陶瓷制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日用陶瓷占全球70%,陈设艺术瓷占全球65%,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的50%,建筑陶瓷占全球产量的64%。全国规模以上陶瓷制品制造行业企业数量2000余家,陶瓷制品制造行业整体从业人数60万人。
全国各地仍有许多手工艺人、艺术家们,为传承和发扬中国瓷不懈努力。断烧千年的越窑,在21世纪也再度开始烧制青瓷,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鼓励发展青花瓷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高附加值的瓷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国瓷文化品牌。
鼓励青花瓷工艺大师加强艺术创新创作,支持大师参加各类青花瓷设计大赛、艺术作品展等;鼓励企业与大师共建研发创意中心,吸引一批全国知名的青花瓷艺术大师设立工作室,提高青花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实现艺术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路子。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青花瓷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分析
青花瓷行业生产具有明显地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江西、河北、山东、湖南等省份。这些地区,青花瓷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影响辐射面广,提供众多就业机会,成为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也出现部分区域青花瓷企业过度集中现象,随着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去平衡,也造成区域内污染严重,资源面临枯竭问题。而西北、东北、内蒙等地区,受限总体经济水平,尽管有资源优势,但青花瓷工业水平整体落后,可发展空间巨大。
从这几年青花瓷拍卖行情来看,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最具升值潜力,尤其是文房四宝、瓶件等比较适合书房摆设的瓷器,更容易获得青花瓷收藏家的青睐,其价格仍将不断走高,预计升幅会明显高于其它青花瓷品类。
如今,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却缺乏瓷器品牌的影响力,没有世界知名的高端瓷器品牌。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认的瓷器艺术一朵奇葩。随着岁月的流逝,青花瓷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投资收藏价值。
青花瓷收藏仅占据着一个千山一叶的位置。与同样是作为艺术品的书 画等成百上千万的成交额相比,一些青花瓷工作者只 能望而却步。现阶段青花瓷行业市场,因新材质的研发、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逐年增加, 无论是从功能亦或是形态等方面,青花瓷供需不平衡 问题,仍未有突出进展。
青花瓷作为景德镇四大 名瓷之一,有着其他瓷类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若想改 变目前市场低迷现象,必须从精神思想、经营模式、 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共同下手,联合整顿,才能从根 本上挽救景德镇青花瓷逐渐平淡的发展态势。
青花瓷行业研究报告中的行业数据分析以权威的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描述行业概貌的同时,对青花瓷行业进行细化分析,重点企业状况等。报告中主要运用图表及表格方式,直观地阐明了青花瓷行业的经济类型构成、规模构成、经营效益比较、供需状况等,是企业了解行业市场状况必不可少的助手。
欲了解更多关于青花瓷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青花瓷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08-2015 www.news9.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投资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浙ICP备2022016517号-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刊登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请联系qq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