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二黄河被国家水利部授予第二届“最美家乡河”称号,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河流。
每一个来到巴彦淖尔的人,看到二黄河,都会被眼前的景色绊住脚。当得知二黄河来历时,更是惊讶地张大嘴巴——二黄河是河套地区各族人民靠锹挖肩挑小车推、历时10年之久、在河套大地上奋力开挖兴建的一条“人工引水河”。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震撼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河套儿女。
二黄河的建成,彻底化解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河套地区的引水灌溉难题,使得河套灌区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中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祖国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带一片稀有的绿洲、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让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料图)
然而,多年的黄河水灌溉,导致耕地出现板结和盐碱化现象。加之农户的地块分散,日益精良的农业现代化设施设备无法施展身手,农户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最广大农户利益,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继承发扬蒙古马精神,于2016年至今,在河套灌区大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
起初,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农户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强行驱赶上门做工作的村干部。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四组村民赵海龙对7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我们村列入全市第一批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当时村干部到我家,让我支持工作,我问他们:耕地整在一起,长得一样,大家的土地咋区分?耕地质量有高有低,怎么分配?挖高填低的地块长不出庄稼怎么办?村干部给我耐心解答,可我根本听不进去,就把他们赶走了。”赵海龙笑着说。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巴彦淖尔市建立市级统筹、旗县区和市直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面对面宣传政策、一对一指导服务,组织农民外出观摩、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算清“投入和产出账”“当前和长远账”。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苏木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六方”签字选址立项,民主推进规划设计,必须做到同意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调整、同意出工和植树、同意社会矛盾自行解决,同意率达到85%以上方可实施。
“当时看见挖掘机挖我家地时,我真想冲上去制止。后来心里想:让你们折腾吧,收成要是不好,我再找你们算账!可没想到,当年每亩地就增收了300元。”如今,站在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52岁的赵海龙惭愧不已,“回想当时把村干部赶出门,我真是不应该!”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效应日益明显,广大农户参与意愿日趋强烈,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具备整市推开的条件。3月28日,巴彦淖尔市正式成为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河套灌区剩余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在全国率先实现整灌区永久基本农田“大变身”,持续筑牢“河套粮仓”坚实根基。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半点懈怠。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状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农田改造任务,市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抓,制定出台项目管理、竣工验收等一整套制度机制。通过旬调度、月通报,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构建起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工作紧凑、推进有力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
经过数年努力,巴彦淖尔市已建成232.19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全市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实施,项目区建设实行“三打破、五统一”整治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水利工程、统一营造防护林。将耕地重新分配,推行“一户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验收后,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建管并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真正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放眼如今的巴彦淖尔,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群众生活幸福美满。面对全市上下激昂奋进的实干状态,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的话掷地有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事关巴彦淖尔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我们将结合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一往无前推进整灌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内蒙古建设农牧业强区作贡献,努力让‘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记者 薛来)
Copyright @ 2008-2015 www.news9.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投资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浙ICP备2022016517号-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刊登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请联系qq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