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 傅斯特
现在,或许是内地企业可以给香港金融地位有所回馈的时候。
昨天(26日)上午,金融圈传出一个重磅消息,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将转为香港纽约两地双重主要上市。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完成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开始在港交所挂牌交易,但纽约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上市地。提出此项申请之后,纽约和香港两个市场将从“一主一副”,变为阿里巴巴的“双主场”。
目前,已有知乎、贝壳、理想、小鹏等9家中概股公司,实现香港和美国的“双重主要上市”,今年上半年B站也提交了相关申请,中概股回流香港,正成为一个现象。
相较这些公司,阿里巴巴的选择无疑更具标志性意义。
此前实行或申请“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中,市值最高的理想汽车,市值也仅在2000亿港币左右,而阿里的市值超过2万亿港币。作为在美上市营收和市值规模最大的中概股龙头,阿里对其他中概股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同样值得观察。
毕竟,中美竞争日益复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频频就中概股问题喊话,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仍在风暴眼中。
“双重主要上市”,正在逐渐成为中概股的一种常态。
你可以从更大维度上,将之视为一个历史性的动向。
和“二次上市”最大的不同是,只有完成了“双重主要上市”,阿里巴巴才真正成为了一家完全符合港交所监管标准的“港股公司”。
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今后普通内地人有很大概率可以通过 “港股通”买卖阿里的股票。
对港交所而言,更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通过“双重主要上市”,获得正式的港股身份,无疑也将进一步增强它对亚太市场的代表性,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
世界格局近年来发生剧烈的分化和调整,这使得企业较过往面临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同时在多个地点第一上市,在过去并不流行,但在近年来却成为不少企业自然而然的选择。
历史,往往是在歪打正着中前进的。
很难说是何者最终促成了港交所的进化,从而让中概股的大规模回流成为可能。
香港长期和纽约、伦敦并称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枢纽,海外资金进入中国最重要的“桥头堡”。香港也由此成为中国内地和海外的“超级联系人”。
然而,在2018年以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很像跛足巨人。
总的来说,香港的货币市场比较发达,债券、外汇市场成熟,保险领域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但香港证券市场相较货币市场是比较弱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港交所只接受“同股同权”的股票上市,也就是每一股都用同等的表决权,但这个机制偏偏对于互联网革命爆发后的科技公司、独角兽企业极不友好。
因为科技公司一般都会在早期引入外部融资,但为了保证公司战略的稳定,避免公司因股权结构的变化产生治理危机,科技公司通常都会设计让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以不算多的股份掌握决定性的话语权。
不接受“同股不同权”,天然把大多数的科技公司排除在港交所之外。
所以,2018年之前,港股的科技成色极弱,主力就是本土企业,加上内地的少部分民营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大部队。
即使后来腾讯成功在香港上市,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港交所的成色。
事实上,2014年,阿里巴巴整体上市时最初选的上市地就是香港,但最终受阻于港交所“同股同权”的门槛上。
2014年阿里和香港的失之交臂,恰恰也是港交所一度彷徨的缩影——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股迅速开启了一轮十年多的大牛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股狂飙突进,在美上市的阿里市值一度跻身美股前五,中概科技股一度成为美股市场上“最靓的仔”。
美股的喧嚣之下是港交所的寂寞,上市企业结构老化,市场吸引力疲软。比起香港的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成为香港金融木桶上的那块短板。
痛定思痛,2018年,港交所对上市规则做出重大修订,“同股不同权”特殊架构的公司得以在香港上市交易。
继当年7月,小米成为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美团、快手接踵而来,而在美国上市的阿里、百度、京东、网易等,也都回头在香港实现了“二次上市”。
港交所一扫颓势,募资规模跃上了新的台阶。
2018年以前,港交所主板IPO的年度募资金额从未超过2600亿港元,2016、17两年甚至跌到2000亿以下。而2018年港交所改革当年,IPO募资金额就创下新高,达到2814亿,接下来的2019年到2021年,港交所连年IPO金额都超过3000亿,多次成为全球股市中的“融资王”。
以科技股为代表的中概股,本质上代表着中国经济中最活跃、最高增长的成分。
在港上市的中概股,不单单有互联网公司,还包括百济神州等生物制药企业,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些公司背后都是内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后的香港市场,更加直接地连接中国经济的脉动。香港市场上的投资者,也逐渐增加了对内地企业尤其是内地科技公司的了解。
因此,站在当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概股,选择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时机水到渠成。
如何看待中概股,在舆论场上颇有些争议。
但在笔者看来,中概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个成果。
1978年,中国决定打开国门。当时的决策者提出,要利用国外的资金发展自己。核心原因就一个字:穷。
搞大工业,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靠的是“工农业剪刀差”——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才实现的。
坦率地说,若非万不得已谁会用这种方法?来钱慢不说,对农村、农民也不公平。
所以,一旦有机会利用外资,这对久旱的中国不啻于及时雨。中国获得了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而外资也分享了中国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红利,双赢。
吸引外资,除了引进来,中国的企业还要主动走出去。1992年,华晨汽车在纽交所上市,拉开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序幕,从此之后,中资企业在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募资,渐成常态。
别看中国现在外汇储备3万亿,居民存款多多,但在1990年代,整体一直处于资本短缺状态,境外融资是解决中资企业资金荒的重要手段。
而且,由于境外募资可以直接获得美元,还可以一箭双雕解决外汇短缺问题,方便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内地金融虽然发展迅速,但架不住新事物层出不穷。
新浪、搜狐、网易等一批互联网公司横空出世,行业特性决定了这类公司股权结构多元,而且长时间不能实现连续盈利,还偏偏需要很多钱,它们给大A股基本没有任何机会,也只有领科创风气之先的美国才有它们的一线生机。
到2014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军团”已很庞大,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企业,既有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也有石化、金融等传统产业。但总体而言,中概股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还不够大,欧美市场的投资者还没有看到具有标杆性的大龙头。
这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创当时全球最大的IPO纪录。此后,阿里巴巴在纽交所表现亮眼,市值一度跻身美股前五。
图片来源:虎嗅APP公号
阿里巴巴让更多国际投资者,更直观地看到中国企业在商业创新和技术研发上的实力,也认识到中国超大市场的潜力。可以说,阿里巴巴给中国高科技企业,乃至中国经济,在纽约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除了IPO,阿里还多次发行美元债,以低成本获得了美元资金,转而投入到云计算、AI等新兴技术和全球化拓展等领域,成功地利用全球资金资源,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中概股的火热,是全球化,也是中国利用国际资本的高光时刻。
2014年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一直保持在高位,2020年中国还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国,大量的外资PE和VC也增加了在华投资,给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带来了资金支持。
今年,新能源汽车备受热议。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被称为“新能源三小只”的汽车公司,都是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它们创业之初,就得到了国际风投的支持,但复杂的股权机构、亏损的财务表现,让它们很难在A股上市,它们持续发展的弹药,还是要靠在美股上市融资。
如果不是充分利用美股等海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这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国力量,不可能走到今天的规模。
从海外市场获得的宝贵资金,正让更多中资企业在关键技术和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客观来看,在“纽伦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中,纽约仍然是体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在纽约融资和交易,能够最高效率地吸引全球资金,也能够提振公司知名度,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可以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而中概股赶上了好时候,当然,它们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
对当代中国而言,香港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所有曾经通过这个窗口看风景的人和企业,都会对香港心怀感激。
阿里巴巴对香港是有感情的。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就是在香港上市。2014年阿里整体上市时,香港也曾是首选地,甚至还在香港进行了路演,即便最后未能如愿赴港,但阿里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依然记得,香港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战略的起点。
美股市场在最近一年多来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但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场上整体是成功的。
当阿里巴巴选择新增香港作为第一上市地,那些在美股市场上了解了阿里的投资者,将逐渐把更多仓位从美国搬到香港。
全球资本市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交易标的的竞争。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一家商场能不能吸引人,地段或是服务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一定是入驻商场的品牌和商品如何。
阿里实现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当更多的中概股作出类似的选择,港股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
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后的中概股,将可以纳入“港股通”,更多的内地资金也可以直接南下。这意味着,港交所对境内外资金的吸引力,都会增强,香港会变成一个更强大的资金枢纽。
最近一段时间,新加坡在金融领域跃跃欲试。本月早些时候传出消息,新加坡交易所也想和纽交所合作推双重主要上市,目的显然也是为了吸引中概股。但从阿里的选择来看,对大多数中概股而言,香港无疑是更熟悉、更可靠、也更安全的选项。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就成为对香港的方针,香港从那时起就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一扇窗口。
1997年,香港回归后,内地保持着比香港更高的经济增速,香港GDP在全中国的占比逐渐走低,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似乎香港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然而,在金融层面上,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是自由港,国际资金可以自由进出。香港的法律、财税规则和纽约、伦敦接轨,这在全中国是独一份,上海或者深圳,不可能替代香港的这一地位。
时至今日,香港依然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2021年,内地FDI中超过70%来自香港。有一些人会说,FDI直接进内地就好,为什么一定要经过香港这个中介?而客观事实是,香港高度自由的经济体制,和完善的法治,让外资更放松。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通道的价值,仍然宝贵。
投资香港,就是投资中国。
今天香港的证券市场,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为内地服务的。近年来,内地背景企业在港交所融资金额中的占比,都超过四分之三。
2020年和2021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99%和98%。今天,恒生指数成分股中,已有超过七成是内地背景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港交所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平心而论,香港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已经有目共睹,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以阿里为代表的中概股,逐渐新增香港作为第一上市地,可能给港股注入流动性的活水。
归根结底,大多数港股是内地股票,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池子越来越深,对于所有港股公司而言,无疑是“水大鱼大”的利好。
我们期待着,更繁荣的香港市场,给更多内地企业带来融资的便利。港交所好,香港好,在港上市的企业会更好,中国经济也会更好。
以中国的经济体量,水当然是越大越好,所以即便美国总在横生枝节,但中国有关方面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直在积极和美方沟通,也反复强调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
中国既然已经选择了走向世界,就不会再回头。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波折和挑战,我们吸引全球资金的态度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阿里在提交双重主要上市申请时强调,将致力于保持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地位。
这不仅是阿里的选择,也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中概股的想法。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金、资源,为我所用,发展经济,这是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
只要有条件,这样的做法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改变它。
Copyright @ 2008-2015 www.news9.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投资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浙ICP备2022016517号-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刊登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请联系qq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