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现处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时期,在产量、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安全性能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在汽车芯片领域,中国起步较晚,正处在产业化初期阶段,设计与生产能力不足,与国际领先水平尚有差距。
如何突破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痛点和堵点?如何多方合力解决“缺芯”现状?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创新创造?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又将如何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沟通渠道,打通自主汽车芯片上车应用的技术通道和产业通道,努力实现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和国际开拓,从而建成“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网记者独家专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联席理事长董扬,以期寻找答案,解读中国新能源汽车和芯片产业的现状及未来。
在董扬看来,中国还未建成能够支撑芯片产业有力发展的生态环境,各方应首先合力培育全面的芯片发展生态,做大芯片研发供应的蛋糕。
车规级芯片国产化意义重大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芯片需求量大,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比如美国掐断华为的芯片供应,使自主研发芯片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也促使中国政府和各类企业等更加注重芯片的创新和生产。据测算,智能新能源汽车关键芯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2022年单车芯片成本约600美元至1200美元,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可达到300亿美元。从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性、汽车芯片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看,实现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
解决芯片痛点 助推自主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联动发展
董扬表示,要解决芯片痛点,全行业的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各企业首先应该合力形成一个全面且拥有过硬技术的芯片企业生态,做大蛋糕后再分好蛋糕。“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是应该把把产业发展好以后再来竞争,”董扬在采访中说道。
谈到新能源汽车,董扬表示,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都更加依赖芯片,比如电池动力系统的控制和智能化道路的安全运营等。但目前看来,包括高端和常规芯片,中国汽车面临芯片短缺问题,对芯片数量和性能参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在技术研发、标准规范、车规工艺、测评认证、应用推广、产业培育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和瓶颈。中国需要直面挑战,实现自主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联动发展,这既是解决自主汽车芯片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重要议题。
战略联盟串联上下游 构建芯片创新发展新生态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推进芯片生态建设过程中意义重大。正如董扬所说,联盟可以沟通政府、企业以及产业的上下游,加强各方交流合作;联盟举办的各项活动可以推动芯片的研发和实际应用,从汽车性能需求出发设计芯片,形成一系列能够穿透产业链、技术链和供应链的活动。
汽车芯片作为周期性产业,具有长周期性、投资巨大等产业特点,由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中国汽车芯片应用创新拉力赛,将加速推动高校创新团队、汽车企业、创新投资企业创新耦合,缩短创新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投资周期,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助推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生态驶上快车道。
芯片生态的构建不是简单地政府发规划,然后企业做产品,生态建设将来实际上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充电就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互借东风 国际合作 共生共赢
对于汽车芯片助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有一个很好的芯片支撑,那么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都不可能发展良好,”董扬说道。“汽车是一个很牛的行业,芯片是一个更加牛的行业,这两大产业在过去的相互沟通是不够的。今后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时候过程中,特别需要这两个行业加强沟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设立汽车芯片联盟的最重要的初衷。”董扬表示,在汽车芯片助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也期待借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东风,推进中国芯片的产业化发展和芯片生态的建设,尤其是中国汽车类芯片的发展。
同时,董扬强调芯片自主创新不是要搞封闭,封闭发展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现在也不应该炒作或夸大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因为从行业角度讲,“卡脖子”的现象也还没有出现。董扬希望将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全面提升中国汽车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和应用水平,为世界芯片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于2020年9月19日在京正式成立。联盟跨界融合汽车和芯片两大产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组建,成员单位包括整车企业、汽车芯片企业、汽车电子供应商、汽车软件供应商、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联盟以“跨界融合、共生共赢、产业成链、生态成盟”为运营理念,旨在建立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打破行业壁垒,补齐行业短板,实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汽车芯片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5 www.news9.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投资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浙ICP备2022016517号-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刊登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请联系qq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