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动态丨江苏兴化水上农田 村民在农业遗产中丰收

2023-06-07 16:35:25 来源:新京报

江苏兴化水上农田 村民在农业遗产中丰收

早晨六点,小船驶过水面的声音在窗外响起时,65岁的顾春恩已经做好了早饭,装在保温的饭盒里,出了大门。门口的河道旁停着新买不久小船,顾春恩驾起船,汇入夏日清晨下地的船队中。

6月初,芒种前后,正是农忙时节,江苏兴化东旺村的4600多亩垛田里油菜正在收获。从小生长在水上的村民们,往来于密布的河道中,登上一块块水中的农田,收割成熟的油菜,扎成捆,装上小船,慢慢划过水面,在一层层荡起的波浪中回家。

江苏兴化,水上的村庄与农田。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相关资料图)

水上农田,油菜花谢后进入丰收季

清晨的兴化垛田中,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丝落在水面上,也落在小船上,打湿了小船边沿铺着的布。顾春恩穿着一件黄色的雨衣,那是她在外地送外卖的儿子给她的。她熟练地操作着小船在曲折的河道中穿行,和别处的人们不同,垛田里的人们,从小在水面上长大,驾船、游泳仿佛本能一样。

细雨中的垛田上,顾春恩驾着小船穿行正在河道中。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垛田多分布在南方,是传统农耕智慧的结晶,千百年中,生活在低洼湿地中的人们,挖掘淤泥,在水中堆起一块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农田。这些农田四面环水,如同漂浮在水上的微缩小岛,千万个小岛散布在广阔的水域中,人们驾着小船往来于村庄与农田中,蔚为奇观。江苏兴化,是南方垛田的典型地带,整个兴化有数十万亩垛田,分布于各个乡镇,许多地方,村庄和农田都在水上,这里的人们并不以渔业为生,千百年中,他们一直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在垛田上耕种、收获,把广阔的水面当成道路。

千百年中,人们在宽阔的湖中垒土成垛,在水中筑造农田,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新的垛田出现。

夏收中的垛田,少了金黄的油菜花,但多了成熟的味道。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顾春恩所在的东旺村,是兴化垛田的核心区,村里有4600多亩垛田,集中在一片区域中,格外壮观。

从家里到田里,小船要走十多分钟,顾春恩驾驶的是一艘电动的水泥船,船身由水泥浇筑,水泥中有钢丝网,船尾安装电机,一根长长的控制杆,掌握动力和方向。和木船相比,这种船结实耐用,成本低廉,是当地村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垛田区域,每家每户,至少要有一艘这样的小船,下地、运输农资、农产品,都要靠它。

垒土成田,村民驾起电动小船

垛田的形成,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堆积淤泥而成,同时,垛田形成后,也需要不断地维护。垛田土质松软,也没有田埂,雨水会将垛田上的土冲刷到水中,村民们定期挖掘河中的淤泥,加高垛田,同时也把河中富有营养的淤泥堆积到垛田表层,如此循环往复。

在过去,垛田上很少施肥,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淤泥,可以保障农作物的需求,是最好的耕作层,也是最具有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模式之一。在垛田生产中,挖掘淤泥不需要下水,人们在两根平行的短竹竿上张一个网,再装两根交叉的长竹柄,站在船上,就可以将河底的淤泥夹起来,堆积在垛田上。这样的工作主要由男性完成,在垛田上,还有一项工作也主要依靠男性,那就是给芋头浇水。

芋头是垛田上的传统作物,在兴化垛田中,常年种植一种龙香芋,是当地的地方品种,个头很大,产量很高,但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高。龙香芋喜水但却怕涝,土质松软、不会积水的垛田正适宜其生长。但在酷暑中,要保持垛田的湿润,每天都要浇水,有时候一天要浇几次水。

浇水的工具是一把长柄的勺,人们站在船上,或者站在垛田边上,从河中舀水,浇到田里,在地势比较高的垛田上,还是使用接力的方式,在垛田边上挖出水坑,一层层往上舀水。事实上,垛田上所有的农作物,都需要这样浇水,只是龙香芋需要浇水的次数格外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垛田上的工具也在变化,如同曾经的木船变成水泥浇筑的机动船一样,在现代,人们也在尝试使用机械清理河道、挖掘淤泥,用小型水泵抽水浇地。

2022年8月15日,消防人员在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帮助村民给龙香芋浇水。周社根 摄

旅游季后,农人们更关注收入

进入6月,东旺村的4600亩垛田中的油菜进入了收获季。油菜是春季垛田中的主要作物,但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当作普通的作物,很少有人关注数千亩水上油菜盛开时的美景,在外界,更是少有人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兴化垛田中的油菜花,从水乡传到了外界,一位摄影师在油菜花开的季节路过兴化,拍了一张水上垛田的花海美景,由此开始,垛田油菜花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东旺村作为垛田典型区,也是垛田油菜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早在2009年,当地就开始举办油菜花节,建设兴化垛田景区。而东旺村,就在景区的核心位置。

随着景区的建设,村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村里的垛田通过流转,进行集中管理和开发,有人驾船带领游客欣赏垛田美景,有人在村里开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景区负责人晏中和告诉记者,在2009年4月,25天的油菜花节中,10万游客来到垛田,村民们由此获得了第一份农业之外的收入。

往来的游客,把垛田的美景带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十多年间,兴化垛田从少人知晓,变成了世界闻名的花海水乡。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兴化,许多人谈起垛田,都会讲述“双遗产”的故事,而更多的在垛田中劳作的人们,则更关注垛田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入。

垛田乡村,家门口的新职业

走进东旺村,原本低矮的江南民居已经很少见,小桥流水连接的人家,大部分都是风格各异的小楼,不少人家门前挂着农家乐、饭店的招牌。村里河道纵横,四通八达,几乎每一家人都临水而居,门口就是停船的“码头”。

水上的东旺村,家家户户小洋楼前的河道中都停着小船。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从第一次举办油菜花节后,十多年中,这里已经成为知名的景区,东旺村就在这个景区的核心地带。流转土地之后的村民们,投入到旅游业中,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盖起新房子,在旅游旺季接待客人,或者下水划船,带着游客漂流,路过一块块开满鲜花的农田。旺季过后,他们会再一次回到城市打工,村里也会安静下来,等待下一次旺季的到来。

留在村里的人们,也在逐渐改变着原本的生活方式。顾春恩如今也下地干活,但已经不种自家的地了,而是在景区务工。景区流转了东旺村的4600亩垛田,在垛田上种植油菜、菊花等,雇佣了许多村民种植。农忙的时候,每个受雇佣的村民,每天收入在100元左右。

顾春恩的儿子儿媳,都在城市务工,她和丈夫在家照顾孙子孙女,同时也在附近打工。丈夫在附近一家螃蟹养殖场打工,每年大约有10个月在养殖场,忙的时候就住在蟹塘边上。顾春恩几年前做过一次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但可以做一些收割油菜、驾船的工作。景区虽然统一种植,但垛田特殊的形态,使得机械化生产很难实现,终归需要人去劳作。

也有人在打工的同时,仍旧种着自己的地。陈阿翠也在景区打工,丈夫黄锦才操持着自家的垛田,早晨陈阿翠开着船去垛田务工的时候,黄锦才则到自家地里,收割成熟的油菜。到上午十点多,他已经收了满满一船油菜拉回家了。

黄锦荣收了满满一船油菜。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顾春恩的生活变化更大,她的娘家在附近的另一个村,小时候跟着下田种水稻,后来嫁到东旺村,这里主要种油菜,和油菜相比,种水稻更加艰苦,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的泥水中劳作,而油菜的管理要简单得多。到如今,顾春恩家里已经不种地了,一家人都在务工,收入比种地要高得多,也轻松许多。生病后,顾春恩除了偶尔在景区打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照顾上学的孙子孙女。

产业之基,垛田上不只有农耕

随着垛田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东旺村这个原本普通的水上小村,也变得不一样了。在景区建成后,位于景区中心的东旺村,和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晏中和介绍,最初的变化,是道路的修建。垛田区域的村庄,大多在密布的水网之中,尽管有船只往来,但河道本身不深,很难供大船行走,而陆路又不发达,因此村民的农产品大多在附近消化,很难卖到远处,也就卖不上价。但现在,垛田上生产的蔬菜,早晨采摘,中午就能到上海的市场。

除了农业之外,还有更多的产业出现在村庄里,如今的东旺村,油菜花节已经成了每年最重要的季节。世世代代种植油菜的人们,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在他们眼里,平凡无奇的油菜花,会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来到这里,赏花、打卡、观景、住宿。到2016年,油菜花节期间,仅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000万元。2023年,为期40天的油菜花节,进入东旺村所在的景区的游客,就达到36.5万人,进入兴化市全市的游客,达到60万人,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

东旺村的村民们,在旅游的大潮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他们在景区务工,在村里开饭店、民宿。晏中和介绍,所有开民宿的农家,仅民宿带来的收入,一年就在5万-20万元之间。

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出现的?十多年中,当地为了打造旅游业,做过很多尝试,晏中和介绍,有些尝试一度失败,但更多的尝试逐渐显现出效果。比如延长花期,通过种植不同成熟期的油菜品种,原本只有25天左右的花期,延长到了40多天,“花期延长一周,景区门票就能多500万元的收入,每天能有80万元左右。”

而油菜本身也会产生效益,花期过后,油菜结籽,一个月左右即可成熟,仅在景区的4600亩垛田中,菜籽带来的收入就可以达到500万元左右。而油菜收获后,当地又会继续种植菊花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不仅可以带来农业收入,也同样会在秋天构成特殊的美景,当地每年在秋天举办“赏菊品蟹”活动,门票收入达到200万元左右。

农业遗产,忙碌的丰收季节

东旺村位于兴化市千垛镇,千垛镇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2018年,在油菜花旅游逐渐成熟之后,当地将原本的缸顾乡、李中镇、西郊镇部分村庄合成千垛镇,成为兴化垛田的核心区。

事实上,在千垛镇不远处,还有一个以垛田为名的镇。在东旺村和千垛镇众多的村庄收获油菜的时候,垛田镇的一个个村庄里,也开启了夏收夏种的季节。

中午时分,垛田镇高家荡村的垛田中,一艘艘小船航行在细雨中的水面上。这里种植的油菜已经收获,村庄里偶尔还能看到脱粒后留下的秸秆。农田中则一片青翠,那是刚刚种上的芋头、红薯、西瓜等。垛田松软的土壤,适合蔬菜瓜果生长,这里也是远近知名的蔬菜产地。

大葱是高家荡村及周边村庄中主要的蔬菜品种。在一处垛田上,75岁的王荣平,带着小板凳,坐在一块大葱地里正在采收大葱,邻村的妹妹特地来帮忙。王荣平的丈夫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劳动,孩子们则在外工作,她自己种着4亩多地,大部分都是大葱。这种大宗作物,在成熟季里,会有专门的菜贩到村里收购,不用村民寻找市场去销售,因此更多人愿意种植。

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两点多,两个人已经采收了上百斤大葱,一片葱绿的垛田上,多了一个小缺口。而田边的小船上,装满了新鲜的大葱。

高家荡村外的垛田中,王荣平正在采收成熟的大葱,邻村的妹妹也来帮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尽管下着小雨,但是姐妹两人并没有休息,她们穿着雨衣,坐在烟雨朦胧的地里,拔下一簇大葱,摘去黄叶、剥去粗皮,露出干净的葱白,码放得整整齐齐。“下雨才是干活的时候,不热。”事实上,大葱的收获季很短,成熟后需要尽快采收,耽搁几天时间,叶子就可能变黄,而且,收购的菜贩,傍晚会到达村里,在那之前,她们要尽量采收更多的大葱,方便销售。

六月夏收,是农家最忙碌的时候,东旺村的油菜、高家荡村的大葱,数十万亩垛田上,都有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千百年筑成的农业遗产中,收获了成熟的作物,也种下新一季的希望。

千年垛田 迎来现代化新力量

和变身景区的东旺村不同,高家荡村的垛田,更多保留着原生的状态,人们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传统的作物。相同的则是,在垛田上劳作的人们,正在慢慢变老。

高家荡村,烟雨中的水上农田。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油菜花节过后,回村的年轻人们再次外出,等到秋季的旅游季到来,才会再一次回来。而在高家荡村,年轻人们同样常年在外。

王荣平姐妹俩采收大葱的时候,不远处的一块垛田上,71岁的陈美英,也在地里忙碌。她种着很小的一块垛田,主要是供自家用。陈美英的两个儿子都在城市,丈夫在城里帮一个儿子带孙子孙女,而她在家里照顾另外一对孙子孙女。

两个孩子在附近的学校上学,今年都是关键时刻,一个中考一个高考,“孩子们学习都很好,希望他们能考得更好。”

新的一季,陈美英种了红薯、西瓜,还种了菜。刚栽的红薯苗有些蔫儿,她在上面盖上稻草,拿起长柄的勺子,一勺一勺地往红薯苗上浇水,水流过红薯苗,落在地里,有些渗入土壤,有些在地面上流淌,最终又流回到河里。

陈美英给刚栽的红薯浇水。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垛田中,劳作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在这里,和父辈一样在土地上劳作。在垛田,需要更多体力打理的芋头,种植的人渐渐变少了,被油菜、大葱这些管理相对轻松的作物替代。

在面积比较大的地方,也有人在尝试使用机械,在一处河道中,记者看到,一辆拖拉机装载在一艘大船上,横着停在河道中。村民告诉记者,当地已经有不少垛田使用机械,人们用船把农机运到垛田上,作业之后,再装船运走。

在面积较大的垛田上,当地人会用船把农机运到垛田上。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虽然垛田中的人们,在慢慢地老去,但千年垛田并没有沉寂,一些新的力量,在不断地进入这些古老的水上农田中,为传统的农耕注入新的生机。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编辑:

最近更新

每日推荐

天天实时:天宫TV | “圆梦

神十五与神十六乘组共同在轨工作生活了约5天的时间,看两个乘组在...

红缨枪+红缨枪:浚县九流渡大

红缨枪+红缨枪:浚县九流渡大蒋村添仓火神圣会丨河南·鹤壁① 武

华为云发布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

紫金财经6月7日消息在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

极摩客发布K4迷你主机 搭载R9

极摩客发布了新款K4迷你主机,搭载了全新的AMD锐龙97940HS处理器,首发

天天观焦点:中国台球协会:将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郑直 梁金雄)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

栏目排行